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研究
- 发布时间: 2024-07-20 10:48:58 作者:成都甲醛治理
-
“最后一公里”冷链配送是生鲜电商的关键,是制约生鲜电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难点。在对生鲜电商企业“最后一公里”现有配送模式的类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其现存问题做多元化的分析,构建了生鲜电商末端配送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最终目标层、准则层和具体指标层3个层次选取富有代表性的14项指标,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生鲜电商企业选择末端配送模式的情况,构建体系直观简单,具有较强实用性,为我国生鲜电商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从2013年至今,天猫、京东、一号店等电商巨头纷纷加入生鲜行业,行业竞争压力将持续加大,优菜网、美味七七等多家平台持续倒闭。虽然生鲜市场的市场潜力超万亿元,目前却处于大面积亏损的状态。《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研究报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达245亿元,2015年将突破400亿元,预计2018年将突破千亿元。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近4 000家,其中仅1%盈利,7%巨额亏损,88%略亏,4%盈亏持平。生鲜电商整个行业都陷入了盈利困局,其中冷链配送仍是生鲜电商的关键,是制约生鲜电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难点。
生鲜电商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一直被业内认为是最难啃的骨头,为降低成本,尽可能地抢占市场占有率,生鲜电商各自发力,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末端配送,以寻找对自己最合适的路径。以京东为例,从自营冷链队伍、第三方配送、与社区门店合作、自建门店,到现在的“京东到家”众包配送形式,投入了巨额资金采用多种模式完成末端配送。可见针对“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模式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在“最后一公里”采取自营配送队伍,指生鲜电商依据市场需求规模,在城市消费者周边自建配送网点,利用自身配送团队进行送货上门。具有产品质量可控、规模化发展、提供稳定服务的优点,但前期冷藏车、冷库等固定资产投入及人力资源等成本过高。
采用该配送模式的电商企业主要为大型生鲜电商企业,或者刚刚起步、未成规模的小型生鲜电商。据《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研究报告》表明,国内排名前20的生鲜电商企业中,90%采取了自建物流,比较具有代表的有顺丰优选、京东、沱沱工社、中粮我买网等生鲜电商巨头。
以京东为例,在末端配送采用“自营配送员+可循环使用的专用冷链配送箱”的配送模式,将生鲜产品送达后进行配送箱回收,较传统“干冰+泡沫箱”容易实现反向物流,节省本金,配送人员在确保有收货人的前提下进行商品配送,能确保准时送达,同时又保证商品“鲜度”。
由于自建物流资金投入过大,还需一定建设周期,部分生鲜电商选择在“最后一公里”将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冷链物流,以其专业化的配送体系将各家企业在同一区域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进行整合,将生鲜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
该模式大幅度减少了生鲜电商企业初期建设投资,建设周期较短且成本较低,可快速复制至全国范围,但无法对配送过程进行把控,很难保证质量,另外由于国内面向消费者终端的第三方冷链宅配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针对生鲜电商的专业化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较少,且区域性较明显,传统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良莠不齐,存在冷链设施设备缺乏、运输方式不灵活、冷链技术落后、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对现有运输的需求尚且不足以满足,更不用说满足生鲜电商的冷链需求。
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一号店、天猫喵鲜生,以及规模较小的生鲜电商企业。为拓展市场,沱沱工社、天天果园等中型生鲜电商在一些范围内进行自营配送,超出范围内则委托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
部分生鲜电商直接砍去“最后一公里”配送,与配送点附近的便利店合作,或自建门店、保温快递柜,直接将生鲜产品用冷藏车运送至配送末端网点,消费者可闲暇之余自行提取产品。该模式能够大大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产品交付时间,不同形式的自提模式具有不一样的优缺点,具体见表1。
比较典型的案例有许鲜、厨易时代、食行生鲜等,其中食行生鲜采用冷藏柜形式,已经在苏州、上海、北京、无锡开设了近800多个配送站点。据了解,食行生鲜产品全部自营,自建产品供应链,在社区或写字楼附近放置冷藏柜,干线冷藏车直接对接冷藏柜,消费者可在空闲时间到冷藏柜自提所购买的生鲜产品。
从去年开始,一些生鲜电商积极探索配送新形式,尝试众包物流完成末端配送。众包物流是基于“社会闲置运力”来匹配商家订单,类似Uber、滴滴等打车形式,生鲜电商公司能够招募有空闲时间的人员“顺路捎带,随手赚钱”,成为兼职快递员,完成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具有减少人力成本、配送能力较强的优点,但也存在诚信体系不完善、服务的品质难保障等问题。
目前京东的京东到家、爱鲜蜂纷纷采取了众包模式。企业在一个配送点周围注册及布局多个兼职配送员,在平台发布订单消息,配送员就近抢单,或与社区小店密切合作,运用社区小店主时间灵活、离用户近的特点,短时间内将生鲜产品送至客户手中。以爱鲜蜂为例,当客户线上下单时,附近的配送人员选择最近的社区便利店进行提货,并尽量在30分钟内完成订单的配送。
随着国内生鲜电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冷链运输行业在“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
(1)冷链运输比例较低,“伪冷链”现象存在。由于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易损耗的特征,其物流配送对配送速度、配送条件如温度、湿度的把握等有着更高的要求。日本以及西方发达国家肉类冷链物流比例已经高达100%,而瓜果、蔬菜冷链物流比例也达95%以上。由于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冷链物流技术发展缓慢,目前生鲜产品的末端配送通过冷链运输的比例偏低,只有10%左右,而部分生鲜电商为了节约运输成本,仅用干冰、冰块、保温箱等手段为产品保鲜,甚至直接用泡沫箱在高温下运输。中国物流协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表示:“冰块和棉被构成的土法冷鲜,还是中国生鲜配送最后一公里的主体”。伪冷链现象没办法保证生鲜产品质量,严重增加了损耗。
(2)末端配送设施供给不足,冷链运输行业标准缺失。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冷藏车占货车总量的1%-3%,而我国的占比约为0.6%;美国平均每500人拥有一辆冷藏车,而我国平均3万人才有一辆,冷藏车保有量仅8-9万辆,且只有一小部分是配备了制冷设备、能达到一定规模和吨位的专业冷藏车辆。大部分冷藏车由普通车改造,尽管显示温度达标,但车厢内部温度实际上仍不达标。
由于条块分割,各行业部门分别制定的200多项冷链物流标准较难统一,部分司机为节省本金,出现“两头冷、中间断”的现象,即在运输途中停止制冷设备,快到目的地时再重启设备;冷藏车超载运输现象存在,导致部分货物并没有真正处于合适的温度下。冷链断链现象大幅度的降低了生鲜质量,降低客户粘性,严重阻碍了冷链行业和生鲜电商的发展。
(3)自营资金成本过高。生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对温度、湿度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传统物流配送不适应于生鲜产品,委托现有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也没办法实现对产品的把控,许多生鲜电商企业不得不尝试自建冷链物流,而配送点、冷藏车、配送人员所需资金投入过高,许多生鲜电商没办法保证未来资金链的安全,近年来美味七七、笨鲜生等数十家选择自建冷链的企业因为融资问题相继倒闭。
(4)自提模式接受率不高。据《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研究报告》的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高达71.2%的用户希望享受送货到家的服务,不到3成用户则更喜欢或不排斥自提模式,因此在现阶段花了钱的人末端配送服务要求仍然较高。
大多用户不愿意接受自提模式主要是由于生鲜产品的非标物品特性,生鲜产品由于批次、运输及有关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等原因,差异性和损耗率较高,用户在收货时更希望对产品做当面拆包验收,以保证产品质量是不是与描述相符,并决定是不是确认收货。
(5)社区生鲜店数量较多,便利店合作问题明显。无论是生鲜电商企业在社区布局门店配送点,抑或与社区便利店合作,现阶段生鲜门店重复建设过多,经营时长往往不长,一个小区内存在数个生鲜门店,其中经营一年到两年就关店的现象都会存在。生鲜电商企业与便利店合作协调复杂程度太高,服务的品质难以把控。冷藏空间与便利店空间的协调问题、对生鲜产品的存储管理的人员分配问题及自提或宅配服务水平问题等均为生鲜电商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6)众包物流有关政策体系尚未建成,服务的品质难以把控。对于众包物流,法制监管是没办法避免的难题。2014年人人快递在上海、湖北、河南等多地被叫停,根本原因是未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涉嫌违法经营。众包模式不同于传统物流,有关政策体系尚未建成,未来制度监管势必加强,未来发展存在隐患。其次是众包人员的管理,诚信体系的建立问题。众包物流对配送人员来说是兼职,难以统一管理,服务的品质参差不齐,运力持续无法保障,对生鲜电商企业可能带来相反的影响和效果。
在所有电商产品的“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体系中,生鲜电商物流配送体系要求比较高。针对生鲜产品品种较多、时间限制较强、安全保障要求比较高等特点,生鲜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一定要考虑的条件有:(1)产品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交付于消费者;(2)消费者需求多样;(3)配送过程中的货运率尽量控制在最低范围;(4)在配送中资金成本需要控制。因此针对生鲜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现有的问题,围绕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进行改善优化。
前述内容对现有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进行了归纳分类,指出当前主要生鲜末端配送模式有:自营物流、第三方宅配、自提及众包物流,下面构建针对“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的评价体系,为生鲜电商企业选择合理的物流配送模式,为检视其现行选择的配送模式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是从生鲜产品物流末端配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生鲜电商企业自身实力水平出发,对指标进行分层,确定指标层次结构;然后按照指标选取原则,选取合适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现在可以获取到的数据和资料,否则会使得评价难以进行。
生鲜产品末端配送模式选择评价属于多指标评价体系,其影响因素较多,只能按重要程度和评价体系的设计思想来选取少数的评价指标。在综合分析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真实的情况的基础上,将所有的指标分为配送服务的品质、配送服务成本、生鲜电商企业能力等三大类。由这三类指标建立的指标体系共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为最终目标层,第二层为准则层,即包括配送服务的品质、配送服务成本、生鲜电商企业能力等3个准则,第三层为具体指标层,即由上层再细化的具体的指标,层次结构图如图1所示。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指标体系中,配送服务成本指标基本能定量化取值,但绝大多数的效益指标还是难以进行定量化的,其实是要依靠定性描述进行处理。
根据图2所示的生鲜电商末端配送模式选择评价指标结构,可以用集合的方式建立起生鲜电商末端配送模式选择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具体含义表述如下:
(1)配送费用。指客户为生鲜产品配送所支付的费用。顺丰优选、苏鲜生等多数生鲜电商选择客户消费金额到达一定金额且在一定重量范围内进行免费配送或收取较少配送费,而食行生鲜选择提供免费配送。根据消费者需要支付的配送费用,生鲜电商企业对争夺市场的优势实力进行评分。
(2)送达时间。指消费者从线上下单到取得生鲜产品的时间。该指标是生鲜电商选择末端配送模式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生鲜产品的时效性,配送时间越短则越具优势。
(3)理赔响应时间。指客户申请理赔获得响应的时间。生鲜产品没办法避免货物破损毁坏、实物不符等现象,客户在收到不满意的生鲜产品时不能像其他普通电商货物一样进行退货,只能选择理赔,而生鲜电商企业理赔响应时间极大地影响了客户的满意度。
(4)客户满意程度。指花了钱的人配送服务的满意程度。具有自营配送队伍的生鲜电商,具备考核体系且配送人员经过专业培训,配送服务态度较好。众包物流、第三方宅配的服务的品质则难以保证。
(5)违规操作率。指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是否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包括冷藏运输设备是否达标、冷藏运输箱合不合格、冷藏车司机在配送中途是否关闭制冷设备等。
(6)货损率。指生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损坏率。自营物流的货损率往往较低。
(7)配送运输费用。指企业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总支出。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冷藏车等固定资产成本及为进行配送而支出的其他费
(8)货损费用。指企业为损坏不能再销售的生鲜产品所付出的成本。包括配送途中损坏的生鲜产品成本、运输空间占用成本、处理成本及理赔费用。
(9)末端网点设立费用。包括在末端网点设立微仓门店的成本、与便利店合作所耗费的冷藏柜成本及自提柜的建设成本。
(10)配送运作柔性。指企业在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对不可预知情况处理的能力。
本文针对生鲜电商企业“最后一公里”配送现有配送模式的类型做多元化的分析,构建了生鲜电商末端配送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生鲜电商企业选择末端配送模式的情况,构建体系直观简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公司可以提供了比较科学的参考是依据。由于参考资料不足,本文尚未进行实证探究,会在将来结合实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上一篇:告别“冰块+棉被”伪冷链